攝影機距被攝物愈 遠,其透視比例愈容易受到壓縮與變形。換句話說,主體和攝影機的距離并非是主宰其呈像大小的因素。若是運用望遠鏡頭,位於遠方的主體就不會如肉眼所見的那 般微小。假使用長鏡頭置於一群跑者的前端拍攝,那麼更容易看出此種視覺效果。這些跑者彼此之間的距離看來比實際距離更接近,而且雖然他/她們賣力在跑,但 是好像并沒有前進多少。之所以發(fā)生這種視覺效果,就是以遠距離拍攝并配合使用長鏡頭的結(jié)果。
攝影鏡頭中的廣角鏡頭具有夸張畫面深度的效果。在視覺 上 看來,前後景似乎比實際相距更遠,同時主體也被縮小。而使用廣角鏡頭時,無可避免的會造成這種扭曲與變形的現(xiàn)象。或許你/你并不喜歡因廣角鏡所造成的影像 扭曲,其實,從靠近影片的上方觀看時,這種透視比例似乎又挺自然的。觀者距銀幕愈近,愈會感受到二度空間的平面效果。如果你/你一向在觀影時坐於前段的席 位,你/你也許相當能享受那種被壓縮後的視覺效果;反之,若你/你總是挑後段入坐,則可能是因為你/你喜歡較具深度感的影像。
廣角鏡頭可以使狹小的室內(nèi)感覺較大。設若一人迎向攝影機,那麼他/她的動作會顯得有些迅速而不自然。大致說來,廣角鏡頭會夸張任何迎向與遠離攝影機 的移動。將廣角鏡頭置於移動的交通工具內(nèi)并使其迎向前方,可以充分強調(diào)出速度感與景物後掠的移動感。廣角鏡頭也可用來強調(diào)高度感,例如位於高樓頂端向下拍 攝,或是仰拍一個人物。
特寫鏡頭的透視比例 使用廣角鏡頭處理一個肩部以上的特寫時,需特別注意攝影機與主體的距離。由於深度感會被夸張表現(xiàn),所以鼻子看來過大,耳朵又顯得細小并且似乎被後移了。這 種視覺效果通常用於喜劇或某些怪誕荒謬的情境。而當人物迎向攝影機移動時,鼻子變大的感覺更被突顯。然而人物做側(cè)面橫向移動時,就不致遭到變形與扭曲。
通 常,攝影機會和主體保持 5尺或更遠的距離進行拍攝。在此情況下則不需擔心臉部五官會有任何變形。處理臉部特寫時需避免平板的感覺(以長鏡頭在遠距離拍攝)。當呈像失去立體感時, 會降低其親和力,使觀者感到疏離。雖說透視比例會隨攝影距離的調(diào)整而改變,但那經(jīng)常是不被察覺的,除非在距離或鏡頭的內(nèi)焦距上有極度的變化。
紀 錄片透視比例的處理 對一部隨機性質(zhì)的紀錄影片而言,透視比例的控制與調(diào)整是少有彈性的。攝影距離是取決於工作人員、主體的方便與舒適。攝影師在一般的攝影距離內(nèi)選取適用的鏡 頭,以獲致理想中那一切可能的畫面。以16厘米為例,在 7尺的攝影距離時,選用10至50厘米的鏡頭將可完成臉部特寫到中景的鏡頭畫面( 8厘米則是6到30厘米的鏡頭)。
鏡頭與光圈
光圈系數(shù) 鏡頭將來自被攝體的反射光集中,然後投影至底片上。此種聚集光線的功能稱之為「鏡頭透光率」。通常是以光圈系數(shù)(f-stop)表示,也就是一個鏡頭的內(nèi)焦距除以該鏡頭的直徑(鏡徑):
光圈系數(shù)=內(nèi)焦距/鏡徑
光圈系數(shù)是顯示了有多少光通過該鏡頭。當鏡頭的鏡徑加大後,通過該鏡頭的光量也隨之增加。而內(nèi)焦距加長後,表示光線擴散在鏡頭內(nèi)部的光量愈多,但是能促使底片感光的光量則隨之減少。鏡頭的透光率愈大,表示能有愈多的光通過該鏡頭,反之亦然。
在鏡頭內(nèi)部有一「虹膜隔板」(iris diaphragm,也就是光圈)的機械裝置。此裝置乃是由相互疊合的葉片所構成,并在中心形成一孔。藉由閉合的方式改變該孔的大小以控制進入鏡頭內(nèi)的光 量。這個機械原理頗類似於眼睛的瞳孔。在昏暗的燈光下,為求視界之清楚,瞳孔會自動放大讓更多的光線進入;反之,當明亮時,瞳孔則會縮小以減少光線進入的 量。